-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8
- 1
- 2
- 1
- 5
- 3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舜华 钟创光 等 《核农学报》 1998年12卷5期 286-292页
【摘要】 应用14C-毒死蜱研究了5种淡水水生物对毒死蜱(14C-chlorpyrifos)的吸收、分布、消长的规律.结果表明:5种生物在14C-毒死蜱的水溶液中暴露4h,均能迅速吸收14C-毒死蜱,经过24h,5种生物对14C-毒死蜱的CF(浓集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志明 陈传群 等 《生态学报》 2001年21卷6期 938-941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研究了放射性钴(60o)在模拟水稻田中的迁移、消长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水稻田表水中50 Co浓度随时间延长单调降低;水稻植株中60Co浓度在经历一最大值后下降,其各部位中60Co浓度大小顺序是:稻根>稻草>稻壳>糙米;各处理土壤中60C...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义韬 钟创光 《生态毒理学报》 2016年11卷1期 209-216页
【摘要】 卤代芴是近年发现的新型环境污染物,目前尚无其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报道.以125I-2-碘芴(125I-2-IFlu)作为2-碘芴(2-IF-lu)的放射性示踪剂,研究了2-IFlu在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中的吸收、分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瑞文 吴恩应 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44卷z2期 224-228页
【摘要】 用同位素示踪的方法研究水中的Zn 2+和I-在鲮鱼体内的积累和排泄行为.结果表明,在Zn 2+质量浓度为0.2 mg·L -1,I-质量浓度为0.01 mg·L -1的水体中,Zn和I-在鲮鱼中的积累趋势大致相同,并可分别用模拟方程Y=30...
【关键词】 Zn 2+;I-;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舜华 钟创光 《核农学报》 2004年18卷2期 148-151页
【摘要】 鲮鱼鱼苗摄食110mAg标记的人工饵料后排出十分快速,摄食24h至第7d后,鱼整体的放射性迅速降低约为0h的2.62%,110mAg在鱼体内的分布很不均匀,其分布的比活度次序为肝>肠>胆>眼>鳃>剩余>肌肉,肝脏、肠和胆最高,各占总体的48...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创光 陈舜华 等 《核农学报》 2003年17卷5期 388-391页
【摘要】 研究了110mAg通过海水途径和食物途径在牡蛎中的积累和分布.结果表明,牡蛎能快速并大量吸收海水中的110mAg,在实验期间的23d内,整体浓集系数(CF)最高可达2467.各软组织中鳃的浓集系数最大(33661),其余器官的CF按降序排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文乔 班莹 等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2年11卷3期 230-236页
【摘要】 110mAg被认为是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关键核素,而对110mAg的有效监测和危害评价都赖于对其环境行为的了解.通过测定大亚湾水体、沉积物和部分生物体的110mAg含量,分析了110mAg进入西大亚湾海域的大致过程、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舜华 钟创光 等 《核农学报》 2001年15卷1期 45-50页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两种淡水腹足类动物对90Sr的浓集与分 布的过程,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 Spix)4h开始便迅速浓集90Sr并转至 螺体 各个部位,小个体各器官组织对90Sr的浓集系数大于大个体,刚孵化的幼螺在 15min内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