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
- 4
- 1
- 7
- 2
- 2
- 5
- 4
- 3
- 1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孙爱丽 冯建华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23卷2期 82-8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观察消渴降糖颗粒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用消渴降糖颗粒剂治疗;对照组20例,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 消渴降糖颗粒剂能改善2型糖尿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建华 郭宝荣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24卷4期 265-267页ISTIC
【摘要】 对消渴降糖颗粒剂治疗2型糖尿病进行疗效观察,将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30例,按照统一的观察方案,进行系统疗效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消渴降糖颗粒剂能显著降低患者血糖、尿糖、糖基化血红蛋白及血液粘稠度,调节脂质代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冯建华 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 2004年
【摘要】 我们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消渴降糖颗粒剂配合优降糖治疗2型糖尿病40例,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设立对照组30例,按照相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孙爱丽 导师:冯建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内科学(硕士) 2003年
【摘要】 研究目的:观察消渴降糖颗粒剂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将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用消渴降糖颗粒剂治疗,对照组20例,用参芪降糖颗粒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进行大鼠实验研究.治疗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冯建华 第五次全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学术会议 1999年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可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造成血液的高粘状态及循环障碍,从而引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2型糖尿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以气阴两虚兼燥热、血瘀者为多见,故采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裘越 喻嵘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1卷9期 86-89页
【摘要】 目的 比较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 收录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就诊的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汤剂组、颗粒剂组各20例.3组予以常规口服降糖药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熊学敏 曹珏 等 《中成药》 2001年23卷7期 495-4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对南瓜多糖颗粒剂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按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判,临床验证以南瓜多糖颗粒剂为治疗组;以消渴丸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13%,其中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孙爱丽 200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十次全国糖尿病学术会议 2006年
【摘要】 目的研究消渴降糖颗粒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进而为治疗糖尿病提供一条新的方法.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共观察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消渴降糖颗粒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冯建华 全国第六次中医糖尿病学术会议 2000年
【摘要】 1996年1月-1999年8月,我们采用中药复方制剂消渴降糖颗粒剂治疗2型糖尿病 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1985年WHO暂行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及气阴两虚、燥热、血瘀证辨证标准参考中国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