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7
- 1
- 12
- 1
- 1
- 1
- 4
- 2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谭子屹 王鼎 等 《中医药通报》 2022年21卷12期 17-19页ISTIC
【摘要】 "酸苦涌泄"出自《素问》,历代医家对其解读虽多,但仍未能尽释,多以酸苦为阴而有呕吐泄泻之用为论.本文基于原文及古今医家见解,综合分析探讨,提出"酸苦涌泄"应为酸、苦味药具有诱导气机向上、向下、向外,给邪气以出路从而使之排出体外的作用.拓展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豪天 章一凡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27卷12期 1875-1877页ISTICCSCDCA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探讨及方药分析,对温病学派治疗湿热病的常用四法——"开泄法""涌泄法""走泄法"和"苦泄法"的病机病位及传变趋势做了总结,认为"开泄法"用于上中焦湿热弥散的病证,"苦泄法"用于中焦湿热蕴结欲入阳明的病证,"涌泄法"用于上中焦湿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伟洋 赵玉升 等 《环球中医药》 2021年14卷4期 683-685页ISTICCA
【摘要】 经方配伍严谨,组方谴药,丝丝入扣.关于酸味药,后世多认为其功效为收敛固涩,然从《神农本草经》对酸味药功效记载,可看出酸味药多未阐明收涩作用,且本身多数具有利水功效,故经方中配伍酸味药于水饮病并非起酸收功用.痰饮水湿亦津液所化,若过度攻伐,则...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灵勇 刘建廷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5卷7期 685-690,725页ISTIC
【摘要】 [目的]总结经方治疗天行病的治法,探讨经方分期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思路.[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总结《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诸家经方论著之相关方药,提炼新冠肺炎经方四期辨治思路,并结合临床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超峰 虎维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年45卷3期 1-13页
【摘要】 为提高彬长矿区各矿井预测涌水量的准确性,通过精细化勘探将洛河组划分为上、下两段;建立了巨厚复合含水层涌水量预测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受到煤层采后顶板导水裂缝带波及的含水层涌水概化为考虑垂向渗流的向河渠排泄模型,称之为“含水层水向工作面涌水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德鹏 杨文军 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8年18卷43期 214,216页
【摘要】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主治蛔厥证和下利证.但作为经方的典型代表,目前,乌梅丸在临床应用中涉及各个方面,历代医家对乌梅丸的精彩论述更是不胜枚举,在跟师临证的过程中,杨文军老师在临证中运用了大量的乌梅丸加减来治疗各种疾病,涉及失眠、妇科、消渴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彤 杨文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8年18卷A5期 266页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往往造成脾虚胃热的体质,临床上则常见痤疮、胃脘痞、便秘等常见中医疾病,在跟师临证的过程中,杨文军老师在临证往往运用自己的燥湿经验方治疗此类疾病,疗效颇佳,燥湿经验方组成:黄连、干姜、木瓜、川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志菊 黄萍 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25卷4期 30,43页ISTIC
【摘要】 介绍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婴幼儿泄泻108例的经验,结果:临床治愈67例(62.04%),显效18例(16.67%),有效20例(18.51%),无效3例(2.78%),总有效率97.22%.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夏豪天 章一凡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6年22卷z1期 125页CA
【摘要】 对于五味中酸味的作用,历代医家争议不断,《素问》中对酸味的作用总结为“涌泄”,而后世每用酸味药物来“固表”“敛肺”“涩肠”,其收敛固涩作用又不可否认.针对这一矛盾,笔者试图从人体气津流动的角度分析,得出酸味具有使气津从表往里流动的作用这一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