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43
- 3
- 159
- 14
- 12
- 10
- 8
- 54
- 16
- 14
- 14
- 1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陆蓉蓉 杨越 等 《河北中医》 2024年46卷1期 12-16页 ISTIC
【摘要】 由于现代人们饮食作息、生活方式的改变,肛肠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痔疮、肛裂尤为多见.李志鹏从临床实际出发,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采取"异病同治"方法,自拟中药洗剂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肛裂,疗效显著.
【中文期刊】 王素英 闵莉 《中医药学报》 2022年50卷6期 1-5页 ISTICCA
【摘要】 "异病同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对临床诊疗与科研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目前临床上胆石症多发,胆固醇代谢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且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胆汁酸-胆固醇代谢,并对胆固醇结石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文献学习归...
【中文期刊】 田颢颐 田耘 《吉林中医药》 2022年42卷7期 858-861页 ISTIC
【摘要】 IgA肾病是临床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现代医家多从湿热、虚、血瘀等方面论治本病.其中湿热证在IgA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邪实之一,它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是影响疾病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而湿热证的病机为肺脾肾气虚,易感...
【中文期刊】 刘伊莎 李耀辉 等 《西部中医药》 2022年35卷9期 146-150页 ISTIC
【摘要】 梳理历代医家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的认识和现代临床应用规律,指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本用于表证兼湿热内蕴的黄疸病,随着历代医家不断精研病因病机和临床实践,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呼吸、皮肤、肾脏、风湿免疫系统等无论表证有否,只要符合湿热内...
【中文期刊】 刘美华 金宇安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30卷20期 89-92页
【摘要】 金宇安教授认为水湿的产生与肺的宣化、脾的运化、肾的气化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水湿运化失常,三焦气机阻滞,湿浊污垢留滞于脏腑经络,久则而成湿热.其认为临床诊治时应重视脾胃功能的健运和三焦气机的调畅,并提出"调畅三焦,复脾胃运化"的治疗原则,结...
【中文期刊】 杨岚 姜春燕 等 《世界中医药》 2019年14卷12期 3321-3324页 ISTICPKUCA
【摘要】 清热除湿汤是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由著名的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教授所研制,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湿热所致皮肤病的经验方,由龙胆草、黄芩、生地黄、车前草、生石膏、白茅根、大青叶、六一散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凉血解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湿疹、过敏...
【中文期刊】 徐婧 高清华 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3卷3期 46-48页 ISTIC
【摘要】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湿热致瘀"论等,且广泛应用于...
【中文期刊】 徐婧 吕文亮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年27卷4期 117-119页 ISTICCSCDCA
【摘要】 湿温是常见外感热病,隶属湿热温病,温病四大家均主张三焦分治湿热,遵从“异病同治”原则.临床不仅适用于外感湿热病,对内伤杂病相关湿热证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认为,临床诊治内伤疑难杂病隶属湿热证范畴者,谨守湿热泛溢、郁阻三焦气机之理,紧扣苔腻...
【中文期刊】 刘伊莎 李耀辉 等 《陕西中医》 2020年41卷12期 1846-1848页 ISTICCA
【摘要】 为更好地实现"古方今用",服务于临床实际,本文遵循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气机角度着手,总结出"湿热瘀结,阻碍气运,气机逆乱"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证治病机,并整理归纳本方治疗现代部分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凡临床病症符合"湿热碍气"的病机特点,...
【中文期刊】 苗晓雪 马国海 《光明中医》 2020年35卷1期 20-21页
【摘要】 升阳益胃汤为金元医家李杲所创,被收录在《内外伤辨惑论·卷中》的肺之脾胃虚方中,主要治疗脾胃虚弱、湿阻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化郁热所引起的疾病,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并且疗效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疗思想及临证治疗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