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085
- 56
- 16
- 1
- 1242
- 207
- 97
- 66
- 63
- 163
- 115
- 80
- 70
- 58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李一翔 何庆勇 等 《中医药学报》 2024年52卷6期 89-92页ISTICCA
【摘要】 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是医圣仲景诊治百合病的常用方剂.何庆勇教授临床运用百合地黄汤的关键有四:一是经方百合的入药品种应为食用百合,而不用卷丹;二是要重视百合地黄汤的主证,口干或口苦,小便黄赤,脉数;三是要注重古方原剂量,通过实测,原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素素 黄巧艺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47卷11期 1354-1358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析《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对心悸的治疗特色.[方法]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心悸条文的系统研读,结合对其他古籍论述的学习,归纳总结《伤寒杂病论》中心悸证型分类,并剖析仲景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特点.[结果]在八纲辨证理论基础上,可将心悸条文...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楠 孟永亮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29卷11期 1790-1793页ISTICCSCDCA
【摘要】 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的方后注中对于煎服法、药后调护以及服药禁忌均有详细论述,该内容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经方的方后注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统计经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帆 付利华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35卷6期 1074-1077页
【摘要】 中医典籍《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文章旨在以《伤寒论》附子的炮制、应用配伍、煎服法、剂量等文献为线索,从扶阳固表、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阳制水探讨仲景应用附子理论内涵,并且根据附子本身特性,理清附子毒性与药性之间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腾 王惠君 《西部中医药》 2019年32卷7期 62-64页ISTIC
【摘要】 运用数据整理和文字概述等方法从"奇正"角度对《伤寒论》煎服方法加以整理和论述,证实"奇正思想"的指导法则在《伤寒论》方药煎服方法中的指导作用及仲师对方药煎服方法及其变通性的重视,从而引发医家对煎服方法的思考,使不被"水煎日二或日三分服"的常...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汪碧涛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18卷1期 65-66页PKUCSCDCA
【摘要】 就时珍治疗崩漏时使用炭剂、酒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可 龚轩 《医学争鸣》 2019年10卷3期 53-56页
【摘要】 中药汤剂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但存在着中药调剂不准确、煎煮器具和方法不合格的情况.本文通过对中药汤剂剂量及煎服法的研究,探讨正确恰当的用法用量,从而避免药材的浪费,亦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中书 李春霖 等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48卷11期 72-73页ISTICCSCDCA
【摘要】 探讨《灵枢》半夏汤药物组成及煎服法.认为半夏为生半夏,秫米为黏高粱;煎服法较繁且有颇多讲究;主要用于治疗邪客于内、阳不入阴之不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芳 陈明 《环球中医药》 2014年5期 377-378页ISTICCA
【摘要】 文章结合中医汤剂历代研究成果,对汤剂煎服方法中的常规加水量、先煎、后下及早饭前服药等规范化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汤剂煎服方法规范化的发展及现存部分质量标准控制及规范化内容不符合临床实际的问题,进而明确参考药物及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制定煎服法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俞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36卷1期 23-24页ISTIC
【摘要】 对《伤寒论》所载方剂有关煎法、服法、药后调护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指出张仲景在遣方用药之际,在煎服方法上也非常重视对脾胃之气和正气的固护,这对指导后世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