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55
- 98
- 25
- 9
- 6
- 101
- 81
- 36
- 30
- 25
- 154
- 110
- 105
- 73
- 3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易启明 旷小军 等 《护理学杂志》 2016年31卷3期 42-43页ISTICPKUCSCD
【摘要】 对23例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病患儿,在规范治疗的同时加强行为干预,包括行为护理、安全护理、记录睡眠日记、多导睡眠监测及心理护理等.结果23例中2例放弃服药治疗出院;21例长期随访,症状均好转,其中6例症状消失.症状未完全消失的15例中7例因症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芳君 吴伟 等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年3期 105-106页ISTIC
【摘要】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少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存在个体差异,症状不典型时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8月28日收治1例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该患者具有多种临床症状,为提高对发作性睡病的认识及正确诊断,现将对其的诊治体会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建波 方方 等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5年17卷5期 393-395页ISTIC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和意义.方法 收集142例儿童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诊治随访的结果.结果 142例患儿均有白天过度睡眠、猝倒及夜间睡眠不安症状,140例(98.6%)以白天睡眠增多为首发症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文昭 邵福源 《世界临床药物》 2004年25卷4期 203-207页ISTICCA
【摘要】 发作性睡病临床上表现为病理性睡眠、猝倒症、睡瘫症和入睡性幻觉四联症,系由于异常快眼动相睡眠所致.发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食欲素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令人注目.治疗包括精神兴奋剂和抗抑郁剂等,其中莫达非尼倍受青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颜 刘秀琴 等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4年13卷3期 150-151,155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征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在诊断发作性睡病中的作用.方法:对6例发作性睡病的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有白天过度嗜睡,其中4例伴猝倒.首发症状为白天过度嗜睡5例,猝倒1例.以白天过度嗜睡就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柏冬 聂红梅 等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18卷4期 19-19页ISTIC
【摘要】 <篇首>化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猝倒54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40岁,平均45.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0d。其中有颈部外伤史者8例,长期低头工作或长时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春永 翟秀珍 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0年8卷3期 178-179页ISTICCA
【摘要】 本文分析了发作性睡病为临床少见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为①发作性不可抗拒的睡眠; ②猝倒类型为发作性突然肌张力丧失; ③睡瘫症; ④入睡性幻觉症或叫半醒状态现像; ⑤同时伴有ERM相睡眠起始的脑电图特征. 完全具备以上5条者更为少见, 约为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萍花 方敦煌 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44卷4期 345-349页
【摘要】 通过筛选特异性引物,优化多重PCR体系中的Mg2+、dNTP Mixture、Taq DNA聚合酶浓度,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4种病菌(烟草黑胫病菌、根黑腐病菌、猝倒病菌和立枯病菌)的技术体系,得到265、364、4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霍宪起 陈京元 《山西农业科学》 2009年37卷11期 33-36页
【摘要】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C23是一株从湿地松根部分离到的拮抗细菌.在培养2d后,其培养物对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链格孢菌(Alternara alternata)均表现出明显抑制效果,但对镰刀菌(Fusarium sp)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