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7
- 1
- 32
- 2
- 1
- 12
- 7
- 3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扈潇华 何春颖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21卷20期 170-174页ISTICCA
【摘要】 本文通过探究"肝苦急"本义,阐述"急食甘以缓之"在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肝苦急"乃因肝气有余,肝血不畅,致筋脉失养,拘急不畅,治疗上予甘缓法,用甘味药物缓肝之急,健脾调中以补肝血,调理中焦气机以畅血行,从而缓拘急之态.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漫曦 肖明中 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年34卷3期 272-274页ISTICCA
【摘要】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法有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两大类[1] ,目前尚未实现疾病的完全治愈.临床中常见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且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各种与CHB相关的症状,给医患带来极大困扰,中医药治疗展示一定优势[2]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勇 张海燕 等 《湖北中医杂志》 2024年46卷12期 47-50页
【摘要】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一种肝脏由于多系统代谢功能紊乱所导致的进行性肝病[1].目前全球M AFLD患病率逐渐增加,逐渐趋于年轻化并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2].MAFLD临床可有肝炎、肝纤维化等相关表现.起病较为隐匿,常见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惠敏 吴晓霞 等 《环球中医药》 2023年16卷10期 2068-2073页ISTICCA
【摘要】 本研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传变规律说明甘味药如何从五脏、六气以及药之偏性展示生克制化关系,阐释阴阳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联系."甘者缓也",甘味药具有缓和、缓急的作用,通过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或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成 张思超 《环球中医药》 2023年16卷1期 75-79页ISTICCA
【摘要】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甘草的运用有独特见解,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有多处论及甘草加减取舍的情况.吴鞠通临证运用甘草时不单纯局限于药物功效,主张从病证、病位、病性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在病证方面,偏于实证或有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产物阻滞的,因甘草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永胜 张震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35卷11期 2108-2111页
【摘要】 甘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脏燥证的名方,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其阐发,其中叶天士留存相关医案最为丰富且颇有发挥.针对脏躁病机,叶氏从调补心脾以使中宫有恃的角度阐释,为治疗情志病证提供补脾益心镇怯的思路.叶天士"仿经义""宗仲景",基于《素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谭跃 宫洪涛 《陕西中医》 2021年42卷2期 217-221页ISTICCA
【摘要】 结合中医经典,探析《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内涵.肝体阴用阳,性条达.当肝体用失衡,影响肝之生发、条达、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阐释"肝苦急"的内涵,从肝之体用方面试析"肝苦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熠文 杨柏灿 《中医药信息》 2019年36卷6期 55-59页ISTIC
【摘要】 甘草至甘纯甘赋予了甘草甘缓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是甘草诸多功用发挥和应用的基础.对甘草甘缓本质的认识应结合具体含有甘草的方剂,从目的、对象、途径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甘草甘缓的实质包括缓急、缓药与解毒3个方面.其中缓急指甘草可以缓解表现急迫紧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安春耀 孙余余 等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37卷3期 191-193页ISTIC
【摘要】 甘草味甘性平,在中药中有"国老"之誉,五行为土,借甘以缓肝之急、缓中健脾、缓肺气之急、缓心之急、缓肾之急、缓百药辛烈之性,作用广泛又不失平和之性.但临床仍需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求熟用其甘缓之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丽平 宋兴 《四川中医》 2012年30卷6期 25-26页ISTIC
【摘要】 甘缓法是李中梓“治泻九法”之第五法,针对的病机主要是多因素影响下的胃肠气机急迫下趋,治疗要义在于益气健脾、厚土息风.具体方药有甘温、甘凉、甘淡、甘酸、甘平之不同.适应证型有三:脾胃虚弱型、脾胃虚热型、木横侮土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