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3
- 36
- 3
- 1
- 10
- 6
- 5
- 2
- 2
- 56
- 15
- 8
- 7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黄金华 《现代经济信息》 2023年38卷31期 145-147页
【摘要】 中国是茶叶生产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即出现茶叶."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在《食经》就记录了茶叶的医学价值;而后茶文化逐步在晋代、隋唐通过文人墨客得到快速发展;明清时期茶叶产业发展迅速,开始向外出口,茶书、茶事络绎不绝.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华敏 马淳沂 等 《江苏农业科学》 2013年41卷9期 353-354页
【摘要】 在茶园树冠郁闭度低于0.8的条件下,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鸭放养密度对生态茶园生产指标、经济效益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与茶园除虫、控草、需肥量及茶产量等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鸭放养密度为225羽/hm2时综合效益最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世仲 刘楚非 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52卷4期 438-444页
【摘要】 为明确生态茶园昆虫群落结构,建立生态茶园的昆虫相数据库,在福建宁德福鼎市两处代表性生态茶园(命名为PPX、SXY)各布置 3 个样点,以马氏网集虫法调查分析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每个季节调查 2 次.结果显示:6 个样点共发现 18 个目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翔 戴智杰 等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3年39卷2期 148-155页
【摘要】 基于福建省安溪县、福鼎市、武夷山市3个核心茶产区389户茶农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将福建省现有茶园生态化管理行为界定为间作套种、生态化施肥和不施用化学农药3种具体行为,建立二元Logit模型,从个人与家庭、茶园条件、茶园经营和外部情境4个维度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欢 龙晓凤 等 《中国茶叶》 2023年45卷3期 37-44页
【摘要】 森林茶园是指以产出生态茶叶为目标,按传统方式管理,符合绿色、有机种植标准,面积在0.5 hm2以上,伴生有高于5 m以上至少1种形成林冠的其他野生或栽培的木本植物,覆盖度在10%以上的栽培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群落,相对于台地茶园是一种新型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朋虎 罗旭辉 等 《生态学报》 2019年39卷19期 7047-705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下乡调研,总结并分析福建省山区茶园成功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主要针对山地茶园存在水土流失与茶园经营单一及生产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结合红壤山地生态复合茶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时期发展山区“生产-生态-生活”耦合茶园(简称“三生”)的总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秦志敏 付晓青 等 《生态学报》 2011年31卷16期 4509-451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为研究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夏秋茶与春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以"碧香早"茶树为试验材料,选用不遮光和中度遮光(遮光率(50±13)%)的黑色、绿色、银白色遮阳网开展遮光试验.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季节茶园经遮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磊 杨广 等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年29卷2期 361-3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在反映茶园土壤微生物基因信息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目前逐步被分子生态学的方法替代,而获得高质量、大片段、无偏好的土壤微生物总DNA则是茶园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SDS高盐法、变性剂加SDS高盐法...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巩雪峰 余有本 等 《西北植物学报》 2008年28卷12期 2485-2491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对陕南茶区的纯茶园、塑料大棚茶园、松茶间作茶园及林篱茶园4种常见栽培模式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宋同清 王克林 等 《生态学报》 2006年26卷11期 3647-36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在亚热带丘陵区1a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茶园间作白三叶草的生态效应,结果发现:茶园间作白三叶草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N、水解N的含量、K的活性、蚯蚓的数量和生物量,消耗了部分有效P;增加了土壤关键...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