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5
- 1
- 40
- 3
- 2
- 1
- 1
- 5
- 4
- 4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史添宜 李点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4年39卷1期 53-56页ISTIC
【摘要】 介绍李点教授从虚论治胃胀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胃胀为临床常见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兼症出现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多表现为胀满作痛等实证,单纯使用攻法或下法,常难以根治.李点教授认为"至虚有盛候",因素体不足,或病久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胃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玲 王修琪 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5卷4期 566-570页ISTIC
【摘要】 桂枝龙骨牡蛎汤组方蕴含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相反相成的配伍思想,有调和阴阳、交通心肾的功能,《金匮要略》中原方用于治疗久病虚劳、阴阳两虚、阴阳不交所致的遗精、遗尿、梦交等病证.通过查阅近年文献发现,该方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呼吸、精神、神经等系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媛媛 葛林璞 等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4卷6期 542-545页ISTIC
【摘要】 [目的]分析和总结姚新苗教授采取"温阳祛瘀"法治疗足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收集整理姚师治疗足痹的病案,对其病机病因、治疗原则及遣方用药之独特之处加以归纳总结,并列举验案两则予以佐证.[结果]足痹多由痹邪侵袭日久,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宝爱 黄少君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30卷11期 1-3页
【摘要】 傅汝梅教授认为劳逸过度,脾胃受损,气血不畅,功能受滞,胃失通降,发为胃痛,多与肝、脾相关;提出“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的独到见解.分为肝郁脾虚、肝气犯胃、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病久伤阴、病久多瘀等辨证施治,脾虚胃痛,甘温健脾,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覃伟 陈小蝉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11卷22期 113-114页
【摘要】 刘玲教授通过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根据"久病多虚""久病多瘀"及"久病多郁"理论,对顽固性失眠患者个体化施治,达到"治病求本"目的,同时克服了长期服用西药导致的耐药性等毒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妍彤 吕晓东 等 《时珍国医国药》 2016年27卷3期 669-671页PKUCSCDCA
【摘要】 通过查阅整理近十年慢性复杂性疾病的诊治方法以及临床用药规律,探究其中医证治规律,认为慢性复杂性疾病均存在“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久病入络”的病机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扶正固本,顾护脾肾”“痰瘀同治”“络病证治”的治疗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刘洋 第三届全国中医痰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医病因病机学术研讨会 2004年
【摘要】 本文探讨了无形之痰说在中医理论尤其是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的创新意义,探讨理论泛化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对新世纪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发展都会有相当重要的启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罗春秀 龙凤 等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5年40卷2期 142-14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探究虚弱和肾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大样本全基因关联研究数据库(GWAS)中筛选出与虚弱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加权中位数三种分析方法进行孟德尔随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香香 许红 等 《现代中医临床》 2024年31卷5期 50-53页ISTIC
【摘要】 多系统萎缩是一组成年期发病、散发性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认为其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亏虚为本,气、血、水湿运化失调为标,临床多从肝肾亏虚、脾肾亏虚和痰瘀互阻论治.肾虚血瘀为多系统萎缩主要病机,肾虚是多系统萎缩的根本病机,贯穿疾病始终...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杨彤 姚秋菊 等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20卷5期 215-218页
【摘要】 中医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大多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的本虚不足,以气虚为主,随后出现痰浊、瘀血、热毒等病理产物,邪气入侵,充斥脉络,胶着于颈部脉管,随之结聚成块,聚结不消,久病入络,脉络瘀阻,成为积聚,最终形成脉络癥积,发为本病;另一方面,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