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64
- 3
- 3
- 31
- 6
- 3
- 1
- 1
- 12
- 3
- 3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郑洪 陈朝晖 等 《中医药学刊》 2004年22卷11期 2035-2036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瘴气"作为一种史上流行甚广、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近世已逐渐从文献中消失.现代很多学者认为"瘴气"即恶性疟疾.但是,解读历代有关"瘴气"文献发现,认定其仅仅等于恶性疟疾并不全面."瘴"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一是指致病的瘴气."瘴气"之说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邹永祥 蔡典明 等 《四川中医》 2004年22卷1期 31页ISTIC
【摘要】 通过有关古典医籍对麻黄的论述,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提出麻黄并非"肺经专药".其调血脉、利关节、御瘴气等功效有理由加以重新认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正蓉 《保山学院学报》 2014年33卷4期 11-16页
【摘要】 滇越铁路路线经过了云南省的河口、屏边、蒙自、开远、弥勒、宜良、呈贡、昆明市等地,其路线大部分远离经济发展、人烟兴旺的坝区而经过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偏远未开发之地;滇越铁路修建之时瘴气盛行,给铁路的修建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大量的人员逃离和伤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容小翔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0年16卷12期 69-70页
【摘要】 <篇首> 传统医学中所讲的"瘴气",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多指是热带原始森林里动植物腐烂后生成的毒气."蛮烟瘴雨之乡"是古代南方地区,尤其是桂粤、滇川黔等地的别称,瘴气和瘴区成为死亡毒气、死亡之乡的代名词.明清前记载有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永敏 王梦婷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年32卷10期 4528-453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有关“瘴气”名称的出处、概念的界定及其与“瘴毒”“瘴疠”的关系,现代相关文献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结果表明:“瘴气”名称在中医古籍中始见于约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念在古代医籍中有时指病因,有时指病证,主要视语境...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鸣 任玉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5年31卷4期 571-574页ISTICCSCDCA
【摘要】 吴又可是明末著名医家,其瘟疫学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学术渊源尚未得到澄清.精研古籍可发现,瘟疫学说并非无本之木,吴又可目睹前人沿袭六淫论治瘟疫的弊端,决意寻找瘟疫的真正病因.他借鉴前人从瘴气论治瘟疫的尝试,根据当时瘟疫症状与瘴疟的相似性,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殷鸣 张琦 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29卷9期 1412-1415页ISTICCSCDCA
【摘要】 湿邪、瘴气、疠气是中医病因理论中三种外感邪气.湿邪属六淫之一,理论发源最早,瘴气、疠气是后世医家在六淫之外另立的特殊邪气.现代中医外感病因分为六淫和疠气两类,瘴气往往被归属于疠气,但在历史源流中,瘴气是瘟疫病因从六淫说向疠气说发展的中介.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亭立 陈丽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27卷7期 1065-1068,1080页ISTICCSCDCA
【摘要】 结合"障气"的语言学、地理学意义,探讨秦汉时期"瘴气"致疾因素与概念生成的相互关系."障气"源于汉人对丘陵山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状态的一种描述.继而在南岭多岭多水的地理特征、暑热潮湿的恶劣气候与毒物丛生的物候条件下,一种以"暑""湿""毒"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昌勤 刘瑜新 等 《中成药》 2010年32卷3期 470-473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篇首> 达原饮见于明代医家吴又可所著<瘟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是治疗瘟疫初起邪伏膜原的要方,也是治疗湿邪内伏膜原证的要方.具有开达膜原,辟秽化浊的功能.传统用于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胸闷呕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沛田 《中医杂志》 2006年47卷4期 256-257页ISTICPKUCSCD
【摘要】 <篇首> 升麻功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本经>谓其"解百毒,避温疫瘴气."笔者用于慢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升高的治疗,取效甚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