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79
- 3
- 52
- 4
- 3
- 2
- 1
- 27
- 22
- 13
- 6
- 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边秀娟 《辽宁中医杂志》 2004年31卷3期 206-207页ISTICPKUCA
【摘要】 从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理论依据,临床应用三大方面进行了这个观点的探讨,指出了实际意义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考希良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年05卷11期 928,934页ISTIC
【摘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内经>,强调中医学的顺时养生思想.几千年来,在这一本义的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临床又有所发挥,从顺时养生角度,逐渐推广到临床辨证和用药大法中,从而形成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众多理论学说,丰富了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应该在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瓮恒 曲中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10卷7期 153-154页ISTICCA
【摘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内经>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家见解不一,观点各异,使后学者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不能局限于临床用药来理解"养阳,养阴",而应从调整阳气的生长和收藏状态来理解,这才符合原文要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唐华伟 《四川中医》 2006年24卷7期 28-29页ISTIC
【摘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内经>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对后世养生学 说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对此观点不一,见解各异.本文紧紧围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以原文精神为要旨,解析"春夏养阳,秋冬...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旭 刘圆圆 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3卷12期 15-16页
【摘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重要的养生原则,也是治未病原则的具体体现.强调顺应四时调节阴阳、养生防病外,还体现了融合调整机体,养生防病的理念.文章查阅历史文献,总结了各时期医家较为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总结讨论.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进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赖文强 《光明中医》 2009年24卷1期 33-34页
【摘要】 <篇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原则.历代医家对此养生观多有阐发,仁智互见,认识不一.本文试立足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阐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经旨文理深奥,含义深刻,余不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春林 陈婷 等 《湖南中医杂志》 2021年37卷9期 122-123,131页
【摘要】 从扶阳理论及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角度出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句意及内涵进行新的阐述与探讨.笔者认为,人体阴阳二气中阳气起主导作用,且阴阳二气在人体的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深层含义应是春夏之时,要顺自然阳气...
【关键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扶阳理论;内阳外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胡晓蕾 《大健康》 2021年25期 166-168页
【摘要】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思想在古代被提出以后,不少学者以此指导实践,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调节四季的饮食习惯、锻炼方式、用药时间等。本文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我国居民防治疾病、提高治疗效果有所裨益。
【关键词】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与应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马战平 2019第五届全国中医冬病夏治(赤峰)高峰论坛 2019年
【摘要】 人与天地相参,治病养生需遵从四时规律方能事半功倍.春夏时节阳气充裕,阳盛于外,同气相求以养阳,秋冬时节万物闭藏,阴盛于外,顺应自然以养阴.三伏贴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具体化,其合理性毋庸置疑,而三九贴使用辛温之品耗动人体阳气,扰动冬季本该封藏之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