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1
- 8
- 3
- 7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邢桂英 邵林军 《华西药学杂志》 2020年35卷1期 101-10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分别对中药纳米载体的形式、各自的优势、常用的制备方法以及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明华 葛敏 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5年32卷6期 764-768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介绍微乳凝胶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方法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微乳凝胶作为经皮给药载体的处方筛选、制备、体外释药性能、质量检查、研究应用进展等方面进行介绍.结果 微乳凝胶具有显著增强药物的经皮渗透能力、降低药物刺激性和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郭腾 张永太 等 《中国药学杂志》 2015年50卷13期 1085-1089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脂质载体结合微针的给药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通过微针突破皮肤屏障的同时以载体材料的包裹延长药物的释放,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及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皮肤刺激性,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笔者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报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超 韩丽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年20卷7期 231-23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皮给药系统的文献,介绍纳米载体和物理促透法的作用机制,及各种促透方法联用研究进展.透皮促透方法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改善了药物的皮肤渗透性差,克服了皮肤角质层屏障等同题.而且几种促透方法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使促透效果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施晓琴 赵继会 等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年19卷12期 352-3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对一种新型经皮给药载体——醇质体进行综述研究分析.根据近10年国内外文献,总结醇质体的制备方法、性质、促透机制及应用进展.醇质体性质稳定,制备简单,包封率高,适用于各种性质的药物,与普通脂质体相比,显著提高了透皮速率,能传递药物至皮肤深层,...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赖超 黄华 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年32卷6期 427-431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制备醋氯芬酸(ACF)醇质体并考察其对离体大鼠的透皮能力.方法:采用乙醇注入均质法制备醋氯芬酸醇质体,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对其粒径、包封率、形态及大鼠离体皮肤经皮渗透量进行考察.结果:优选处方为乙醇用量45%,大豆磷脂用量3%,醋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蔡铮 黄娟 等 《中草药》 2011年42卷2期 266-270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考察天麻苷元的透皮特性与皮肤刺激性,为其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离体大鼠皮肤,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对天麻苷元的透皮性能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考察常用溶剂、促透剂以及透皮微粒载体对其透皮性的影响.此外,选择家兔为动物模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志锋 陈志良 等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8年25卷6期 567-56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 应用辐射化学技术对高分子材料进行辐射交联,制备经皮给药骨架型药物载体--水凝胶.方法 应用45万聚居里钴60(60Co)辐射源,在辐射吸收剂量50 kGY条件下,对含不同浓度聚乙烯醇-124(PVA,质量分数为4%~8%)和聚乙烯吡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富利 程玉琪 等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4卷6期 1009页
【摘要】 经皮给药是药物经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式,它具有克服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避免频繁给药、提高患者应用依从性等特点[1],且能增加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作用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2].目前,利用物理方法来促渗成本高,并且对皮肤...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