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5
- 1
- 2
- 1
- 1
- 1
- 10
- 5
- 4
- 4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马晓辉 雷雳 《心理科学》 2011年34卷2期 423-428页
【摘要】 青少年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47名中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关系,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表现的亲社会行为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德玄 贾明龙 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3卷2期 119-123页
【摘要】 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兴学科--道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了大脑中与道德相关的神经网络,对理性在道德功能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特别强调情绪和直觉在道德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独特的道德发展观和整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该学科认为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谢英玲 吴素梅 《心理月刊》 2021年15期 10-1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积极情绪在中职生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主动性人格的调节效应.方法 采用问卷法对820例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职生网络道德认知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积极情绪在中职生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晓辉 雷雳 《心理学报》 2010年42卷10期 988-997页
【摘要】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原 导师:哈刚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2020年
【摘要】 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风向。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自媒体通过多种网络方式实现信息的大量发布和广泛传播,为网络公共事件的传播推波助澜,使得大学生在网络公共事件中面...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杜小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18期 14-20页
【摘要】 为调查童年不良经历对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为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预防和教育提供参考,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江苏省徐州市三所中学共159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童年不良经历正向预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伟 陈晨 等 《护理学杂志》 2024年39卷3期 65-6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健康信息素养现况,为针对性干预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以 自拟访谈提纲对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9名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资料、提练主题.结果 词语云图显示"健康""信息"词频最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肖程元 赵世瑞 等 《心理学报》 2024年56卷11期 1471-1487,中插1页
【摘要】 积极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功能已被广为证实,但该策略对情绪相关行为是否具有类似的调节作用并不清楚.考虑到虚假舆情信息的传播管控在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性,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从行为和电生理层面考察积极认知重评在全貌未知(对发生原因不了解)负性信息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3期 17-19页
【摘要】 网络欺凌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道德推脱是个体产生的一种能够让自己脱离自身道德标准控制的认知倾向,是网络欺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不管是欺凌者还是旁观者,道德推脱的发生都会导致网络欺凌的产生和加剧.家、校、社应携起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