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1
- 28
- 11
- 4
- 53
- 2
- 1
- 6
- 5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德有 陈丕基 等 《古生物学报》 2006年45卷4期 494-497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河南省西南部西峡盆地以含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著称.以往研究限于化石证据不足,使得对含恐龙蛋地层时代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无脊椎动物化石,如双壳类、叶肢介、腹足类和介形类.从而确定含化石层位的时代为晚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晓波 第十五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 2016年
【摘要】 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北部及邻近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是典型热河生物群化石产出区域.该区下白垩统发育与中国辽西地区类似的陆相火山—沉积序列,湖相沉积夹层中产出热河生物群标志性的EEL(Eosestheria-Ephemeropsis triset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张显球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在上世纪70-80年代三水盆地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采集了大量的各门类古生物化石,以介形虫、轮藻、孢粉等微体化石和无脊椎动物化石为主,由于地表覆盖多地层出露差,主要在钻井岩芯中采样,脊椎动物化石发现不多,除鱼类较常见外,仅在盆地东缘的广州市区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李奎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 2009年
【摘要】 沙溪庙组是四川盆地整个陆相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层,其种类和数量之多,分布之广,都大大超过其它各组。该组总厚650-2500m,与下伏新田沟组及上覆遂宁组均为整合接触,亦可平行不整合超覆于自流井组之上。沙溪庙组中部的页岩中富含叶肢介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会议论文】尚庆华 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术年会 2004年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于古生物学领域的几种数据库类型,主要有:古生物学各门类系统分类学数据库,生物古地理、古生态、古气候信息数据库,生物事件地层数据库和古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并对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另一方面,对已建立的中国二叠纪...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朱旭峰 常飞 等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63卷2期 159-172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豫西潭头盆地上白垩统中已发现了多种脊椎动物化石,以数种非鸟恐龙类的发现为特点.盆地内也同时报道有大量的蛋壳,然而关于这些蛋壳的研究却还不足.新材料41HV0199于2021年发掘自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岩石中保存了8枚完整蛋体,组成一不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富田幸光 金昌柱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9年47卷1期 53-71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近年,作者在安徽淮南大居山陆续发现了数量很多的上新五褶兔化石,其中包括保存较完整的数十个头骨及上百个下颌骨,均产自新洞、无名洞及铁四局洞穴、裂隙堆积,分别记述为大居山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dajushanensis sp....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周忠和 贺怀宇 等 《古生物学报》 2009年48卷3期 541-555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文中介绍目前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进展以及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和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澄清一些概念,提出我国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需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学等多学科的结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星 詹姆斯·克拉克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8年46卷2期 157-160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u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晓鸣 王伴月 等 《古脊椎动物学报》 2008年46卷1期 1-19页ISTICPKUCSCDBP
【摘要】 1931-1932年博格·步林在甘肃省西部塔奔布鲁克地区(又名党河地区,位于肃北县城西南)首次发现丰富的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步林在塔奔布鲁克盆地中部燕丹图沟中找到三个小哺乳动物化石异常丰富的层位.三个层位紧靠在一起,其中产出的哺乳动物群被命...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