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44
- 2
- 34
- 2
- 1
- 1
- 1
- 16
- 9
- 8
- 8
- 7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梁姗姗 张玉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6期 535-537页ISTICPKUCSCD
【摘要】 中药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特点的高度理论概括,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原理即是运用其药性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从而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对化疗药物阿霉素进行分析,提出阿霉素四气属性为温热,五味属性为辛、苦,升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越 陈旭 等 《中医杂志》 2017年58卷12期 1057-1059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 探寻妊娠禁忌中药性味归经的分布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以《中华本草》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整理出妊娠禁忌中药1136味,采用关联规则和对应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妊娠禁忌中药的四性以温、寒、平为多;五味以苦味最多,其次为辛、甘;归经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海忠 贾岱琳 等 《中医杂志》 2014年55卷22期 1909-1912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西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的中医证候存在一定规律性联系,但尚未形成一个广泛实用的西药辨证应用研究规范和平台.为了促进西药辨证应用研究,明确西药的药性、归经、功效等中药学特征,我们根据长期临证思考和实践体会,参照中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马静 凌霄 等 《中医学报》 2020年35卷9期 1870-1874页ISTICCA
【摘要】 传统取象比类法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是将中药的性能、功效与其形态、质地、颜色、气味、生长环境、入药部位、采收季节、物性等自然属性相关联,联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等学说,结合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反应,以推演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婷 苗明三 《中医学报》 2020年35卷3期 627-63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探讨半夏用药配伍规律.方法:以“半夏”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49篇,使用Excel 2013工作表、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统计软件为工具,对符...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邓凯文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 2013年38卷10期 1643-164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分析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并阐明“穴药”法的中药归经研究法.方法:对中药有效成分群(物)的归经及与经络脏腑功能(象)的互应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其不足与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特定的中药成分群对特定的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这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建 曾南 等 《中医杂志》 2013年54卷2期 99-102页ISTICPKUCSCD
【摘要】 基于古今文献资料,分析了现有药性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广义中药药性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的认知基于功效与主治病证(应用),而功效术语表达又是药性的综合再现,可见“性—效—用”密切关联;中药的品种、质量是产生“性—效—用...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伟超 贾蕊 等 《中医杂志》 2012年53卷19期 1629-1631页ISTICPKUCSCD
【摘要】 通过综合阐述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对其内涵的理解、分析,进而对中药归经研究的原理提出以下认识:一是以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为基础;二是以药理药效作用的靶器官为依据.研究方法有:有效成分分布法、微量元素观测法、环核苷酸检测法、受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程博琳 苗明三 《中医学报》 2014年29卷3期 384-385页ISTICCA
【摘要】 健脾功能的中药多辛、温、香燥,具有化湿浊、解表邪、健脾胃的作用,代表药物有藿香、佩兰;若辛温性烈,作用更为强烈,则又能行气结、通积滞,如苍术、厚朴;若辛温香燥之性更烈,则更能祛寒温中,如砂仁、肉豆蔻、草豆蔻、草果.健脾中药在心血管、糖尿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