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95
- 5
- 3
- 2
- 18
- 16
- 3
- 2
- 2
- 6
- 5
- 5
- 4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周春丽 李玉萍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20卷6期 1467-1469页PKUCSCDCA
【摘要】 高山药用花卉以其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对其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药用价值、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相继开展.文章概括了3种典型药用花卉(雪莲、龙胆、绿绒蒿)植物学特征、种属特征、药理作用及其分布特点,结合高山花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伊兴凯 张金云 等 《安徽农业科学》 2012年40卷14期 8041-8043页
【摘要】 为掌握安徽特有药用花卉资源,促进药用花卉和中草药的区域性研究,针对安徽特有的药用花卉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整理,发现安徽省特有药用花卉种质资源亟待保护;提出药用花卉的资源保护对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鑫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40卷23期 65-67页
【摘要】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为突破口,探析药用花卉赏析与栽培实践课程思政的路径,分析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索通过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改善考核评价机制等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育新医科背景下德才兼备的医药人才...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药用花卉赏析与栽培实践;课程思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高雨萌 陈克克 等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24卷4期 33-37页
【摘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汇总整理了秦岭太白山地区常见药用花卉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其药用部位和药用功效,并着重分析了景天三七、白及、黄精和百合四种药用花卉的形态学特征、生态习性、药用价值和园林应用,以期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太白山地区的药用花卉植物资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苏爱国 孙长花 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年2期 19-21页
【摘要】 食用花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及美容功效.本文阐述了食用花卉在食品工业中的开发利用,以及在烹饪加工中的应用,并对其开发前景和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起丽 张建新 等 《植物保护》 2014年40卷1期 106-109页
【摘要】 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inn.)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观赏和药用花卉.鸡冠花褐斑病是危害鸡冠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南北部地区花圃的鸡冠花褐斑病病原菌硫色镰孢菌(Fusarium sul phureum)进行了鉴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摘要】 <篇首> 芍药又称没骨花,为多年生毛茛科宿根草本植物,目前在秦岭、大别山等地尚有野生.芍药是中国传统的观赏和药用花卉,具有2000多年悠久的栽培历史.现在全国各地广为栽培,尤以扬州芍药为天下之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凯歌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 2008年8期 37页
【摘要】 <篇首> 栽种一些药用花卉,不仅可以观赏,还能调理家人身体,有益健康,可谓一举两得.不过在栽种前应该选择好适合的花卉,对症养花.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颖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 2007年12期 38-39页
【摘要】 <篇首> 目睹了牡丹花的国色天香后,我们来欣赏牡丹的姐妹花--芍药.自古以来芍药就与牡丹并称为"花中二绝",有"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之说,由此表明芍药的地位在群芳之中是处于"一花之下,万花之上".芍药因其花形妩媚,花色艳丽,占得形容美好容貌...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卢颖 《中华养生保健(上半月)》 2007年5期 44页
【摘要】 <篇首> "四月春光无限好,庭院连翘金辉耀."连翘是初春最抢眼的植物之一,在街头,在小区,在公园,满枝金黄,艳丽可爱,黄灿灿地报告着春天到来的消息.因其形状犹如金光闪耀的绶带,故古人又称连翘为"黄绶带"、"黄寿丹"、"黄金条"等.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