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4
- 6
- 3
- 8
- 5
- 2
- 1
- 1
- 5
- 4
- 3
- 3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赵朝阳 周鑫 等 《水生生物学报》 2011年35卷4期 659-665页ISTICPKUCSCDCABP
【摘要】 马氏沼虾(Macrobrachium malcolmsonii)的幼体从孵化到变态为幼虾要经过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均伴随形态及附肢特征的改变.采用显微观测摄像法对马氏沼虾Z1-Z12各期幼体样本30尾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表明Z2与Z1在复眼上...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健晖 金春华 等 《生态科学》 2005年24卷1期 15-17页ISTICPKUCSCD
【摘要】 对刚孵化的中华绒螯蟹第一期的蚤状幼体经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投喂,发现饥饿可以明显降低幼体的存活率和延长幼体的发育期.实验表明:对中华绒螯蟹第一期的蚤状幼体的饥饿时间(t)和发育期长(D)呈线性关系(D=4.630 3+1.322 6t r=0...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吴学军 杨家新 等 《淡水渔业》 2004年34卷1期 32-33页
【摘要】 本文用直链藻液作为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Ⅰ期(Z1)到状幼体Ⅱ期(Z2)的开口饵料,研究不同密度食物条件下Z1到Z2的成活率和蜕皮时间.结果表明:藻类密度在1.0×105~3.0×105cells/mL时,直链藻密度的增加能明显地缩短蚤状幼体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江世贵 何建国 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39卷z1期 172-176页
【摘要】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经人工感染WSSV后,部分幼体的发育变态受到影响,其死亡率略高于对照组,但PCR二步法检测的结果为WSSV阴性.仔虾经人工感染WSSV后,部分个体的游动方式异常,感染60h后的死...
【关键词】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白斑综合症病毒;蚤状幼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陆建明 杨家新 等 《水利渔业》 2004年24卷6期 69-70页
【摘要】 利用5株海洋微藻和酵母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记录其变态阶段、变态时间和成活率.研究结果表明:直链藻强化的轮虫投喂的蚤状幼体到大眼幼体的成活率最高(15.2%),海水小球藻次之(11.5%),酵母最差(0);直链藻组的变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双英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2012年33卷2期 67-69页CA
【摘要】 生物自显影法(Bioautography)是在复杂的基质中检测物质对生物体的生长速率和检测生物活性.这种技术主要用于研究源于植物、微生物、组合化学的活性物质来寻找新的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肿瘤及抗蚤状幼体寄生虫活性的复合物,调查废水、饮用水...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温为庚 杨其彬 等 《海洋水产研究》 2008年29卷5期 54-58页
【摘要】 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复方三氯异氰尿酸对斑节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设8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0、0.5、1.0、1.5、2.0、2.5、3.0、3.5和4.0(×10-6)每组3个平行.结果表明,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晓辉 卢建平 等 《浙江农业学报》 2006年18卷2期 77-81页
【摘要】 用光镜研究了日本沼虾胚胎及幼体复眼外形和组织结构发育过程.外形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受精卵发育到第8 d,胚胎中出现点状复眼色素;9~11 d,点状色素逐渐连成线状,厚度逐渐增加;12~13 d,色素区明显,经戊二醛固定复眼区为桔红色;第14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培旗 李健 等 《海洋水产研究》 2006年27卷1期 28-34页
【摘要】 用药浴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复方新诺明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急性毒性、对幼虾生长的影响和中毒的机理.结果表明,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的24 h LC50和48 h LC50分别为300、355 mg/L和 232、172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42、1...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