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583
- 44
- 1
- 248
- 59
- 32
- 19
- 15
- 100
- 29
- 27
- 25
- 2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陈绮虹 邓艳菊 等 《护理研究》 2006年20卷21期 1961-1962页ISTICPKU
【摘要】 [目的]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高护士对新生儿的观察力.[方法]对17名护士分别进行继续教育,经过考试、病例分析、护理记录、培训前后对新生儿观察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士发现问题及观察新生儿疾病出现前的早期症状优于培训前,培训后对新生儿的观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矫艳春 《生物学教学》 2001年26卷9期 12-13页PKU
【摘要】 提高敏锐性、准确性、全面性等观察品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指导客观观察、自由观察、多角度观察及在观察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想象以培养学生适于创新的观察力品质等问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师宜敏 《中国美容医学》 2010年19卷z1期 250-251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提高护生独立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基础.方法:采取激发兴趣,合理指导,加强训练等方法.结果:护生观察力得到提高,基本掌握观察方法并能应用于临床.结论:护生观察力的培养在临床带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新东 卢伟 等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年41卷2期 173-174页ISTICCA
【摘要】 ①目的提高医学检验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方法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实施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其观察力.③结果医学检验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明显提高.④结论采用直观教学法和实施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在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1期 252-253页
【摘要】 目的:探究如何提高心血管科护理人员观察力和应变力。方法对我院心血管科五病区自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326例冠心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其他心血管病区,而出院后的满意度调查优于其它病区。结...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赵爱焕 高培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19卷7期 129-130页CA
【摘要】 护生的观察能力非常重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临床实习两个方面培养加强护生的观察力,并通过具体的措施提高护生的观察能力,以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促进整体护理水平的提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薛桂荣 孟秀云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135-136页
【摘要】 幼儿观察力的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观察目的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明确,观察效果就越好;观察持续的时间随年龄增长而显著提高;观察的系统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强;观察的概括程度随年龄增加越来越高.而培养幼儿观察力的过程一般为激发幼儿观察兴趣,指导幼儿实施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芙 《科普研究》 2009年4卷3期 51-53页
【摘要】 在传媒业发达的当今,动画片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主要渠道,有选择地收看动画片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学龄前后是创造力这种复合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本文以一部经典作品为例,帮助家长从优化多元性格、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保持好奇心、自主寻找答案等角度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徐碧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4期 40页
【摘要】 <篇首>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思维的触角.敏锐的观察力,对于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生产革新能手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正基于此,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发展创造能力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爱玲 《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15卷17期 2233-2234页
【摘要】 临床护理观察是指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积极启动感觉器官,有计划、有目的地考察某个患者、某种现象或事物的知觉过程.常与积极思维相结合,并判断由于不同原因所致的变化情况和需要处理的必然联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