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0
- 5
- 13
- 5
- 2
- 1
- 1
- 7
- 3
- 2
- 2
- 2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侯皓 罗丹 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4年50卷6期 349-354页ISTICPKUCSCDCA
【摘要】 目的 基于逆境和精神病理维度模型(dimensional model of adversity and psychopathology,DMAP)探索重性抑郁发作患者的威胁型和剥夺型儿童期创伤与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关联.方法 收集970例重性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管晓琴 吴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年12卷6期 458-460页ISTIC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杀及其认知干预策略.方法借鉴相关认知理论,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归因分析.结果大学生自杀者普遍存在消极、不合理的认知方式,由于其认知歪曲而产生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最终导致其自杀行为.结论针对大学生自杀者的认知歪曲,可采取以...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郑庆友 《医学信息》 2013年29期 651-652页
【摘要】 分析低自尊水平青少年歪曲认知的类型、产生机制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提出纠正歪曲认知,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对策。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联琦 周平 等 《中国民康医学》 2012年24卷23期 2822-2825页
【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认知歪曲及应对方式.方法: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后6周的244例初产妇进行调查,以13分为界分为有产后抑郁的研究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陈俊波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22卷4期 23-24页
【摘要】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是通过识别自动思维、改变认知歪曲来改善不良情绪和行为.它在心理咨询的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处理焦虑、抑郁等方面疗效显著,但认知变化的过程难以准确观察和测定,尚需进一步完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春苗 王志稳 等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3年37卷10期 840-845页ISTICPKUCSCD
【摘要】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自杀前2周的主观体验,探究患者自杀前的主观体验和认知特点,为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评估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2周内有自杀未遂史的抑郁症患者22例,对其自杀前的主观体验及自我评价、死亡态度、疾...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彭代辉 江开达 等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6年33卷3期 138-141页ISTIC
【摘要】 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歪曲的情绪偏向性认知"特征,本文阐述了这一认知缺损的神经心理学机制,并从功能影像角度对其生物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枫 王娟 等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23卷3期 120-122页ISTICPKU
【摘要】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在治疗各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或认知歪曲、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行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学工作者通过客观的心理评估,选择适当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应激,改善患者的不良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曹日芳 陈树林 等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年9卷2期 108-109,101页ISTICPKUCSCD
【摘要】 Objective: To evaluat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TQ. Methods: A total of 350 undergraduates and 102 Psychiatric patie...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王椿野 邢佳 《天津中医药》 2016年33卷6期 381-384页ISTICCA
【摘要】 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是机体维持正常功能的生理活动,睡眠可以促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到正常生理功能水平,保障神经系统正常的生理功能。原发性失眠属于一种心理疾患,长期的失眠会导致亚健康或多种心身疾病。目前,失眠与认识之间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