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573
- 44
- 21
- 7
- 702
- 180
- 164
- 108
- 75
- 187
- 167
- 145
- 111
- 45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明慧 杨涛 等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9期 985-98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情况。方法选取输血患者237例,根据输血方法分为2组,输全血患者114例为对照组,成分输血患者123例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体温、非溶血性发热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血后,对照组红细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雨 王卓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z1期 82-84,85页ISTICCA
【摘要】 目的:评价成分输血和输全血在产科大出血急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解放军第457医院符合临床大出血输血指征的29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成分输血治疗组(22例),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订成分输血综合治疗方案,按比例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血小板...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黄远芹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年17卷24期 167-168页ISTICCA
【摘要】 产科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临床上常表现为产后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及早识别DIC先兆,并给予积极的输血治疗,是预防DIC或阻断DIC进展的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志敏 国玉寒 《中国性科学》 2009年18卷11期 24-25页ISTIC
【摘要】 目的:成分输血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方法:2002年6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抢救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74例,分为成分输血组(40例)和输全血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前后HGB、RBC、PLT、红细胞压积(HCT)以及FGB含量、...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忠俊 王卫东 等 《中国输血杂志》 2008年21卷8期 586-587页ISTICCA
【摘要】 目的分析救治汶川大地震伤员的输血疗效.方法观察41名地震伤员的输血治疗情况,检测伤员输血前后的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结果 41名地震伤员输全血和/或红细胞悬液400-6 400ml,平均输血量1 233ml,血浆200-9 ...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伟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6年3卷4期 168-169页ISTICCA
【摘要】 <篇首> 输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随着血液分离技术和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输血已从传统观念的输全血逐渐发展为成分输血,输血的应用范围也从原来的单纯替代性治疗发展为包括干细胞移植等重要的治疗技术.输血治疗在近半个世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确掌握输血...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阳光辉 《医药产业资讯》 2005年2卷14期 49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比较输全血与成份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发生率. 方法观察56例输全血与123例成份输血所引起的发热反应.结果输全血和成分输血所致非溶血性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10%、2.4%.结论成份输血大大减少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桂琴 徐敏 等 《中国输血杂志》 2004年17卷2期 102-10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手术病人术中大量输血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手术中需大量输血的病人分为输全血和成分血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全血组均高于成分组(P<0.01).结论手术病人大量输血时,应用成分输血节约血液资源,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孙娜 《吉林医学》 2013年34卷26期 5362-5363页CA
【摘要】 目的:探讨输全血与成分输血引起非溶血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158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输血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输全血组58例和成分输血组100例.结果:两组输血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张蕾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09年30卷6期 347-349页
【摘要】 <篇首> 人类从1818年起,才开始用人血输血,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输血仍只能输全血,由于血液学及现代医学的发展,加上多联塑料袋和大容量低温离心机的问世,使得血液可以分成各种成分.这样,输血又进入了成分输血的时代.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