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01
- 3
- 2
- 7
- 4
- 1
- 25
- 5
- 5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王景燕 胡庭兴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6期 1410-141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坡地及其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维数,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不同退耕模式样地>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显著增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李世东 张丽霞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15卷9期 1541-1546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的黄土高原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技术,采取试验站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5个结合的技术路线,横跨自然、经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共获取原始数据10000多个,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试验点退耕还...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姜勇祥 蓝家程 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38卷4期 10-17页
【摘要】 探明贵州花江—关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对照)、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40 cm土层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范冰 李贤伟 等 《林业科学》 2007年43卷z1期 1-6页
【摘要】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 mm、φ1~2 mm、φ0~2 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俊姝 李文忠 等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年21卷3期 1-6页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优势度呈显著负相关.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排序,在浅山区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A(川赤芍)>模式E(柠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贾俊姝 胡文忠 等 《水土保持研究》 2006年13卷3期 77-79页
【摘要】 在青海大通县北川河流域分浅山区和脑山区各选择了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研究了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山区,土壤抗冲性指数与枯落物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抗冲性指数最大,为1.136 s/g,以模式E(柠...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袁秉政 秦天才 等 《林业资源管理》 2005年6期 51-54页
【摘要】 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的含量渐趋恢复,土壤容重、pH值减小,土体中团聚体的数量增大,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其中刺槐×沙棘混交林地速效养分丰富,粘粒和≥0.25mm水稳...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孟林 尹林克 等 《草业学报》 2003年12卷6期 36-41页
【摘要】 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恢复该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符合生态规律.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实地调查测定,结合遥感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研究,将土地沙漠化程度、土地盐碱化程...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刘学彤 魏艳春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6年27卷1期 91-98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模式退耕地(农地退耕后自然恢复草地、退耕后种植苜蓿和退耕后种植柠条)和相邻未退耕农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差异以及它们随退耕年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模式均能提高0~10c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何寻阳 苏以荣 等 《应用生态学报》 2010年21卷2期 317-324页MEDLINEISTICPKUCSCDCABP
【摘要】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Biolog_Eco生态培养平板技术,调查了喀斯特自然退耕(NT,撂荒)、人工种植经济林(CM,木豆-板栗)、免耕(PI,牧草-任豆)和传统耕作(MB,玉米-大豆)4种退耕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遗传分类和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