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
- 13
- 2
- 2
- 2
- 1
- 1
- 23
- 14
- 6
- 6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田振彪 刘蕊 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18卷4期 466-468页ISTIC
【摘要】 目的 针对北京市目前非急救医疗服务现状及开展情况,研究探讨建设非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方法 结合北京市非急救医疗服务实际,对比国外分类救护和我国部分省市已开展非急救医疗服务的运行模式.结果 北京市红十字会救援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优化非急救...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闫丹萍 王钰炜 等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3年4卷1期 66-70页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住院与非住院患者启动快速反应系统(rapid response systems,RRS)的早期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启动RRS事件的患者资料,比较住院与非住院患者在启动时...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侯任昉 李和莅 等 《医学临床研究》 2017年34卷5期 840-843页ISTICCA
【摘要】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定点超声检查(FAST)对急诊腹部闭合性创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8月经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00例腹部闭合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FAST检查,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前往CT室行腹部...
【关键词】 腹部损伤/超声检查;创伤,非贯通性/超声检查;急救医疗服务;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岳茂兴 刘志国 等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4年15卷3期 191-192页ISTIC
【摘要】 目的为非正常返回着陆受伤航天员的医疗救护,研制空降军医便携式航天员急救包.方法(1)空降军医便携式航天员急救包由两个相同的分包组成,分包左右各一个,使用中一个左肩右挎,一个右肩左挎.(2)急救包的尺寸为33 cm× 22 cm×12 cm....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钟莉 张可 等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5年6卷2期 181-187页
【摘要】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史野 李承宗 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25卷3期 264-267页ISTICPKUCA
【摘要】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睢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414例,根据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分为延迟组300例(>120 min...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中文期刊】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 2012年15卷7期 826-827页ISTICPKUCA
【摘要】 对于正常死亡者,如果死亡地点在公共场所,急救人员要确认其身份,联系死者家属并寻求警察的帮助;如果死亡地点是在家中,要与死者家属充分达成协议后再将其送往太平间.对于非正常死亡者,急救人员必须遵循"一必两不"原则,即必须报警,不能随意开具死亡证...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外文期刊】 Hawkins SC ; Smeeks F ; 等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年34卷2期 125-129页SCISCIEMEDLINE
【外文期刊】 Swanson ER ; Fosnocht DE ; 等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2001年5卷2期 142-146页SCISCIEMEDLINE
【外文期刊】 Jagric T ; Marhl M ; 等 《Translation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07年149卷3期 145-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