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64
- 7
- 4
- 1
- 17
- 2
- 2
- 1
- 1
- 13
- 9
- 7
- 5
- 4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黄文繁 俞慕华 等 《现代预防医学》 2004年31卷5期 668-670页 ISTICPKUCA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脂肪酸构成比(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食用调和油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62名年龄40~70岁的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使用脂肪酸构成比为0.27:1:1(Ⅰ组)、0.27:0.60:1.40(Ⅱ组)和0....
【中文期刊】 韩荣 田兰 等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862-865页 ISTICCA
【摘要】 目的:建立用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用调和油中α-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聚乙二醇-20000(PEG-20M)高效石英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和氢焰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5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N2,流速30 mL/min,柱温控制...
【中文期刊】 刘福莉 王志岚 等 《激光生物学报》 2007年16卷6期 759-762页 ISTICCA
【摘要】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等方法建立了食用调和油中花生油含量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定标模型.采集食用调和油样品在4 000 cm-1~10 000 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光谱经一阶导数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样品中花生油含量的...
【中文期刊】 于加乾 《粮油食品科技》 2013年21卷4期 78-79页
【摘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调和油中游离棉酚,流动相为:甲醇:2%的磷酸水溶液:四氢呋喃=88∶10∶2,C18(ODS)柱分离,紫外235 nm处测定.相对于国标GB/T 5009.148-2003植物性食品中游离棉酚的测定缩短了分析时...
【中文期刊】 常丽新 杜密英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5年26卷6期 24-26页
【摘要】 研究了在130℃、150℃和170℃下,加热0~12h对食用调和油的酸价(AV)、过氧化值(POV)及丙二醛(MA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用调和油的AV、POV随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MAD含量随加热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间的延长...
【中文期刊】 王伟华 于国萍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4年20卷3期 52-53页
【摘要】 以番茄红素保存率为稳定性指标,就贮存时间、贮存温度和光照对食用调和油中添加番茄红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贮存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避光贮存比光照贮存的保存率高.
【中文期刊】 满时勇 《粮油食品科技》 1999年17卷1期 22-23页
【摘要】 食用油脂经过精加工去除了其中所含有的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等有毒致癌物质后再与含必需脂肪酸较高的多不饱和油脂调配成具有降低高血脂功能的食用调和油,能促使胆固醇在人体组织中重新分配,使血清中胆固醇的水平降低,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
【中文期刊】 叶凤凌 职士淇 等 《中国油脂》 2021年46卷6期 65-70页
【摘要】 将油茶籽油、大豆油、菜籽油、食用植物调和油分别在不同温度(100~200℃)条件下加热2h,测定酸值、过氧化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硫代巴比妥酸(TBARS)值变化,研究4种食用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氧化稳定性.结果 表明:4种食用油的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