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214
- 34
- 1
- 8
- 2
- 1
- 1
- 1
- 40
- 39
- 19
- 10
- 10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中文期刊】 黄华林 覃仙玲 等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24年49卷2期 157-167页 ISTICPKUCSCDCABP
【摘要】 目的 选取3种海洋赤潮甲藻为研究对象,从广西涠洲岛海域来源细菌中筛选出高效溶藻的菌株,研究菌株的溶藻效果和初步作用机制,为开展赤潮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细菌发酵液与甲藻共培养来测定菌株的溶藻活性,检测藻细胞中丙二醛和抗氧化相关酶系统...
【中文期刊】 汪琳罗沙 粟桂蓉 等 《微生物学杂志》 2024年44卷5期 28-36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传统土家腊肉作为发酵肉制品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但这一特殊生境中的微生物尚缺乏系统研究.采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传统土家腊肉中可培养细菌的类群、物种和遗传多样性,通过酶学分析方法对代表性菌株的产胞外蛋白酶、...
【中文期刊】 孟锦昕 李楠 等 《微生物学杂志》 2024年44卷6期 69-77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荒川库蠓(Culicoides arakawae)是鸡场中一种常见的吸血昆虫,主要传播鸡住白细胞虫病和禽痘等多种禽类疾病,为了解荒川库蠓中肠可培养细菌的种类及群落组成,为将来研究荒川库蠓肠道细菌对疾病传播的影响提供前期工作基础,以江城县荒川...
【中文期刊】 邹云曼 邱树毅 等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3年49卷15期 38-46页
【摘要】 该研究首次利用原位培养法分离筛选5 个储存期的酱香型大曲细菌.对比分析原位培养和传统培养法分离筛选出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结果显示,5 个储存期酱香大曲基于原位培养法总共分离筛选到15 个属下的36 种细菌,而传统培养法只分离筛选到5 个...
【中文期刊】 赵黎黎 包秋华 等 《微生物学杂志》 2016年36卷4期 96-101页 ISTICPKUCSCDCA
【摘要】 细菌在一些不良压力条件下会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其仍具有活力但不能采用常规的平板培养基进行培养,VBNC态细菌一旦培养条件适宜仍能继续生长繁殖,有些致病菌依旧具有毒力.如果...
【关键词】 细菌; 活的非可培养态VBNC; 检测方法;
【中文期刊】 阮楚晋 潘丽霏 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57卷1期 21-28页
【摘要】 利用平板涂布法分离会仙湿地底泥可培养原核微生物,共获得65个分离株,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和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它们分属4个门,12个属,24个种,包括厚壁菌门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
【中文期刊】 杨晓 丁慧 等 《极地研究》 2016年28卷1期 34-41页
【摘要】 对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自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区域16个站位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经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共鉴定得到3个门,13个属的67株细菌。其中优势门为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和变形...
【中文期刊】 周俊雄 马荣琴 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期 56-64页
【摘要】 采用微生物培养和影印法对家养禽类鸡、鸭和肉鸽肠道可培养细菌抗生素抗性的种类、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鸡、鸭和肉鸽3种禽类中,肠道可培养细菌抗生素抗性的分布非常普遍,所有测试细菌至少可以抗一种抗生素,抗5种以上抗生素的细菌占测...
【中文期刊】 罗娇 李萍 等 《新疆农业科学》 2014年51卷3期 517-523页
【摘要】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10号泉水体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季节变化及各类群对水文理化指标的响应.[方法]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监测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10号泉水体可培养细菌菌落数目;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分析法,分析可培养细菌...
【中文期刊】 周瑞平 王涛 等 《食品科学》 2013年34卷13期 198-201页
【摘要】 采用经典微生物学方法和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对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类群及其演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偏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从拌料的1.0×107个/g快速上升到最大值4.0×108个/g(第一次翻曲,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