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6
- 13
- 1
- 1
- 1
- 3
- 2
- 2
- 2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学位论文】 作者: 曹隽 导师:刘建波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2009年
【摘要】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及湖北宜昌分乡组、红花园组的微生物岩、生物礁进行研究,发现蓝菌类Girvanella在该时期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主要造礁者。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及苔藓虫,通常为障积者或粘结者;生物碎屑如努亚藻、三叶虫...
【学位论文】 作者: 崔丽 导师:王德明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2008年
【摘要】 本文描述了湖北省长阳县资丘镇淋湘溪剖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的两种亚鳞木属(Sublepidodendron)植物--奇异亚鳞木(S.mirabile)和松滋亚鳞木(S.songziense)以及相关的生殖器官和根器官。重新认识了这两个种的叶座形...
【学位论文】 作者: 陈志民 导师:白志强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2001年
【摘要】 该文对北京西山丁家滩凤山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进行了较为系统和详细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1.在凤山阶建立了牙形石分带.2.根据准确的化石资料讨论了寒武系一奥陶系界线,为整个北京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3.将本区与国内外同...
【学位论文】 作者: 张宇 导师:郝维城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2000年
【摘要】 该文对江西修水东岭剖面晚二叠世晚期至早三叠世早期的介形类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共鉴定介形类动物化石20属44种,2个未定种.通过对剖面中微体化石的分析, 将P/T生物地层界线划在粘土岩下0.51米的灰岩中;通过对剖面中微量元素丰度变化...
【学位论文】 作者: 李茜 导师:孙元林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2000年
【摘要】 该文重点研究了阳原泥河湾盆地边缘红崖剖面上相当于狭义泥河湾组的一段地层.对该段地层进行了详细的介形类化石分析和沉积旋回分析.并依据介形类化石组合和沉积旋回变化,深入探讨了泥河湾盆地的湖水盐度变化规律,发现该段地层中存在6次湖水相对咸化 和5...
【学位论文】 作者: 谢华斌 导师:齐文同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1999年
【摘要】 贵州紫云石头寨晚二叠世长兴阶生物礁是中国二叠纪发育最好的生物礁之一,其内部发育繁衍着十分丰富的非(虫廷)有孔虫具有良好的垂直分带性,据此笔者在此礁中建立了三个生物带(组合带),分别为长兴阶下亚阶的Robuloides acutus-Robu...
【学位论文】 作者: 波音 导师:马学平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1999年
【摘要】 该文详细描述了湖南中部大坪村、雷鸣洞两个Frasnian阶-Famennian阶界线剖面,并通过与其它界线剖面的对比,对四射珊瑚动物群在湘中F/F界线剖面上的分布作了探讨,认 为四射珊瑚动物群在Frasnian阶后期相当丰富,直至Frasn...
【学位论文】 作者: 金海月 导师:郝守刚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1998年
【摘要】 北京王府广东广场古人类遗址是北京城区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文化遗址,包括有上、下两个文化层,其时代分别为22370±1540年和19230±3370年左右.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在下文化层之下砂层中发现的一些古植物的茎干,C<'14>年龄为距今25...
【学位论文】 作者: 王鹏 导师:王新平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1998年
【摘要】 该文对广西平果太平剖面茅口组的蜓类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研究,鉴定了14个属、42个种.并根据蜓类动物群,将茅口组的蜓类划分三个化石带,即Pseudodoliolina带,Neoschwagerina带,Cancellina带.通过蜓类动物的演化...
【学位论文】 作者: 孙晓婷 导师:郝维城 北京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硕士) 1998年
【摘要】 该文对广西平果太平剖面晚二叠世介形类动物群进行了详细地分类研究,鉴定了12属、19种和4个未定种,并建立了6个生态生物组合带,即Amphissites biambanaria带,Petasobairdia带,生物过渡带,Bassler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