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1
- 30
- 2
- 1
- 12
- 4
- 4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学位论文】 作者: 川口沙织 导师: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7年
【摘要】 目的:《金匮要略》温经汤为中日双方常用于临床的经方之一,然而在重视拓展温经汤的研究方面,日方明显不多,相对日方而言,中方在运用温经汤的研究上则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因此有必要研究关于中日双方对温经汤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概况,以让日方借鉴学习补...
【学位论文】 作者: 俞贤在 导师: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与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辨证基础,延续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伤寒论》成书以来,各派医家对六经认识见仁见智,原来“以六经钤百病”的真面目逐渐褪色。为把六经证治讲得更简洁,更符合六经病证本意及临床...
【学位论文】 作者: 杨文喆 导师: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6年
【摘要】 目的: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中医外感热病和临床各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本研究是从杂病与伤寒在历史上的离与合来思考经典,理解临床。《伤寒杂病论》原本是一部书,至《伤寒论》另立,走外感热病,《金匮》走内伤杂病,各行其道。但临床上凡外...
【学位论文】 作者: 侯养彪 导师: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2年
【摘要】
症证病结合辨治模式,是指辨症治疗、辨证论治、辨病施治三者结合辨治疾病,用以指导临床的一种辨治模式。其内涵是:从症状入手,病证互相结合,用病证双重诊断以指导治疗。
症证病结合辨治的方法虽由现代学者明确提出,却是中医几千年临床中一直存...
【学位论文】 作者: 何怡慧 导师: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2年
【摘要】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金匮要略》,是古代杂病辨证论治的典范。全书共25篇,原文凡398条,所用药物约157种,主要论述病证40多种,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外科等。其中关于妇人病的专门论述有3篇,分别为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和妇人杂病。其中理...
【学位论文】 作者: 孟翔 导师:张再良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1年
【摘要】 六经辨证是汤液家辨证的基本法则,是农尹学派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是临证遣方用药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医宗圭臬。应用六经辨证可以准确把握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性质,而且能驾驭疾病繁复的变化趋势,即六经辨证能从宏观上掌控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
【学位论文】 作者: 李文君 导师:叶时 张再良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中医临床基础(硕士) 2010年
【摘要】 本文对李东垣医学著作中的脾胃病证方药进行整理研究。依据医家书中的病证记载,参考《中医内科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的分类,将研究范围限定在胃脘痛、痞满、呕吐、呃逆、反胃、噎膈、腹痛、泄泻、便秘这九类内科病证。由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