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14
- 13
- 1
- 4
- 2
- 2
- 2
- 1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学位论文】 作者:李颖 导师:杨益民 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博士) 2022年
【摘要】 哈密翼龙化石的发现对探讨翼龙生态习性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些化石在离开原始埋藏环境(物理风化为主)后产生诸多严重的自然风化(化学风化为主)现象,如化石及其围岩粉化以及骨骼开裂剥落,严重影响到化石保存、陈列展出及相关科研工作。为保证这些...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朱旭峰 导师:汪筱林 王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 2022年
【摘要】 羊膜卵是羊膜卵动物生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保留了许多与该过程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可由蛋窝和蛋体的形态体现,也隐藏于起保护作用的钙质蛋壳的显微结构之中。对于这种生物矿化组织,传统的显微结构研究主要依靠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阳 导师: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哈密和乌尔禾地区分别位于新疆天山南部的吐哈盆地和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具有统一的构造背景,地层层序相当,吐哈盆地下白垩统吐谷鲁群自下而上发育三十里大墩组、胜金口组和连木沁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吐谷鲁群自下而上发育呼图壁河组、胜金口组和连木沁组,...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鹤 导师:汪筱林 Alexander Wilhelm Armin Kellner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地球生物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翼龙是地球上最早演化出具有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类群,随着中生代的结束而告别了生物演化的历史舞台,没有后代遗存。翼龙骨骼比较解剖学是一切后续研究的基础,该类群头骨形态差异显著,因此翼龙头骨形态特征是研究翼龙类群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和整个类群起源与演...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鑫俊 导师:汪筱林 蒋顺兴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 2021年
【摘要】 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是一类没有牙齿的翼龙,其典型特征是:鼻眶前孔大;前上颌发育头嵴,从头骨前端一直延伸到头骨的后部。化石发现于巴西、中国、摩洛哥、西班牙以及英国的白垩纪地层。其中,中国的古神翼龙类全部发现自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热...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裘锐 导师: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 生物学 地球生物学(博士) 2019年
【摘要】 美颌龙类是一类体型较小的兽脚类恐龙,截至2019年5月一共有8属8种恐龙被归入该分类单元,化石主要发现于西欧、中国东北以及巴西的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地层。我国目前已发现并命名美颌龙类3属3种,全部发现自辽宁西部下白垩统热河生物群地层。美颌龙类...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张嘉良 导师: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 2017年
【摘要】 莱阳鸭嘴龙动物群是我国晚白垩世重要的恐龙动物群之一。目前,发现于莱阳王氏群的地层中的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共包括7大类,已命名的有8属9种,其中属于鸭嘴龙超科成员无论数量和种类都最为丰富,也最具代表性,本文对此前报道的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组成...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李宁 导师:汪筱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 地质学 古生物与地层学(硕士) 2015年
【摘要】 本文主要对发现于赣州盆地上白垩统南雄群的一件窃蛋龙科恐龙头后骨骼和一窝位于其身体下方的长形蛋蛋窝化石标本(编号IVPP V16052)进行研究。恐龙保存了近乎完整的头后骨骼部分,呈半圆状侧覆在一窝完整的蛋窝之上,蛋化石分为上下两层,共计27...
- 概要:
- 方法:
-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