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 已收藏
- 排序
- 筛选
- 30
- 19
- 14
- 6
- 1
- 1
- 13
- 10
- 6
- 3
- 3
- 中文期刊
- 刊名
- 作者
- 作者单位
- 收录源
- 栏目名称
- 语种
- 主题词
- 出版状态
- 外文期刊
- 文献类型
- 刊名
- 作者
- 主题词
- 收录源
- 语种
- 学位论文
- 授予学位
- 授予单位
- 会议论文
- 主办单位
- 专 利
- 专利分类
- 专利类型
- 国家/组织
- 法律状态
- 申请/专利权人
- 发明/设计人
- 成 果
- 鉴定年份
- 学科分类
- 地域
- 完成单位
- 标 准
- 强制性标准
- 中标分类
- 标准类型
- 标准状态
- 来源数据库
- 法 规
- 法规分类
- 内容分类
- 效力级别
- 时效性
【学位论文】 作者:周飞 导师:吴根诚 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 2005年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确电针对脑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的稳定可控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比较了不同部位、不同强度、不同频率、不同时段电针的疗效及其对缺血皮层脑血流的影响,结果:(1)电针对脑缺血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周飞 导师:严振国 程介士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 2003年
【摘要】 目的:通过采用穴位电针与部分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提高急性脑缺血疗效的有效途径,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穴位电针与牛磺酸、清开灵注射液或葛根总黄酮相结合的治疗.观察它们对...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高焕民 导师: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 2002年
【摘要】 脑缺血损伤导致细胞受损,同时又可引发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脑缺血中是已知的营养因子中作用较强的一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内源性IGF-1是否参与针刺的抗...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还连进 导师: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硕士) 2002年
【摘要】 根据电化学原理,利用虚拟仪器思想和开发技术,建立了由计算机、恒电位仪、软件组成的面向生物实验的生物电分析化学测量系统.系统软件由G语言开发.它控制系统的测量过程的进行和数据的自动处理,并在计算机屏幕上提供了类似常规电子仪器面板的直观易用的虚...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甘平 导师: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 2002年
【摘要】 该工作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免疫组化和高压毛细管区带电泳电化学及冰冻切片的H&E染色(hematoxylin staining),Western Blot等实验技术,观察了在缺血及电针治疗后的不同阶段,大鼠和猕猴不同脑区...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夏艳 导师:金昔陆 程介士 复旦大学 药学 药理(硕士) 2002年
【摘要】 该文采用β-丙氨酸(β-Alanine, β-Ala)降低脑内牛磺酸(Taurine,Tau)含量,并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再灌模型,先后应用高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观察牛磺酸含量的降...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杨茹 导师: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 2002年
【摘要】 该文第一部分癫痫及针刺抗癫痫作用和脑内一氧化氮系统的关系.该工作采用特异性较高的神经元型nNOS抑制剂7-硝基吲唑、直接测定NO和分别观察NOS的三个类型等手段,在青霉素致痫模型上研究了NO在癫痫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这些数据提示青霉素致痫可...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陈坚 导师: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后) 2002年
【摘要】 致炎细胞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是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过程中重要介质的,经临床研究证实,其在外周血中的水平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为探讨超早期电针干预的脑保护作用以及这一作用是否与IL-1β、IL-6和TNF-α相关,该实验在短暂性...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学位论文】 作者:王志 导师:程介士 复旦大学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基础(博士) 2001年
【摘要】 该课题利用脑片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通过记录边缘前皮层Ⅴ-Ⅵ层锥体细胞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在突触水平详细探讨了该部位自发性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特点及DA对其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前边缘皮层sEPSCs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其幅度分布并非...
- 概要:
- 方法:
- 结论:

换一批
加载中...





